医学影像工程师社区
专注影像设备维修技术交流与分享

谁是顶级3.0T磁共振的老大

影像之家阅读(10015)评论(0)

MRI应用于临床医学,帮助专业人员在了解人体疾病状况方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3.0T核磁的出现,更是将MRI的价值更出色地发挥了出来。它以更快的扫描时间、更高的分辨率和清晰度,帮助专业医生更加快速地锁定病人的患病之处。随着中国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同时国内市场对3.0T核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而国外厂商则有着丰富的技术与经验,在此小编特意为大家选出了典型的四家国外品牌厂商及产品简介,供大家了解,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投上自己意向。(请在文章最后投票,可多选)

2.jpg

3.jpg

公司简介:

GE医疗集团隶属于GE(通用电气)公司,提供革新性的医疗技术和服务,以满足需求,使全世界更多的人能以更可负担的成本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专注于世界至关重要的问题,以优秀人才和领先技术致力于应对行业重大挑战。GE医疗集团在医学成像、软件和信息技术、患者监护和诊断、药物研发、生物制药技术、卓越运营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助力专业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官方网站:www.gehealthcare.cn

经典产品:Discovery MR750w

4.jpg

临床图片赏析

5.jpg

6.jpg

7.jpg

产品特点

·孔径:70cm;

·Tim:GEM;

·系统长度:196cm+150cm(基座);

·磁体重量:7.187吨;

·射频发射系统:双通道四端口发射;

·最大视野:50;

·最薄二维层厚:0.2mm;

·最薄三维层厚:0.1mm;

·梯度场强:44mT/m;

·梯度切换率:200T/m/s;

·最大扫描矩阵:1024;

·参考功率:30kw;

·视场角:50cmx50cmx50cm;

独有八源数字化射频与内冷数字化梯度设计

·全面满足拓展应用对磁共振成像速度、成像精度;

·功能丰富度的严格要求;

独有多模式拓展应用潜力

·可现场升级至TOF-PET/MR;

·实现MR-Oncology,引导精准放疗;

·配合引导FUS超声刀,打造治疗型磁共振平台;

CFDA注册证编号

·国械注准20153280775

8.jpg

公司简介:

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是一家“健康舒适、优质生活”领域的多元化公司,致力于在医疗保健、优质生活和照明领域,用有意义的创新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公司总部位于荷兰,2014年销售额达214亿欧元,旗下的飞利浦医疗保健在心脏监护、紧急护理和家庭医疗保健等领域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作为医疗保健领域的全球领导者,我们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通过创新让世界更加健康,以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来提升和拓展全球的医疗护理,为患者打造理想的产品体验。

官方网站:www.philips.com.cn

经典产品:Ingenia 3.0T

9.jpg

临床图片赏析

10.jpg

11.jpg

12.jpg

产品特点

·dStream全数字影像链能同时兼顾高清图像和超快速成像,为您提供质量控制和高效工作的双重保障;

·全数字磁共振是飞利浦全球研发团队与最顶级的医疗研究机构和顶尖的影像科医生合作开发,创新推出了革命性的全数字影像链;

·高清数字影像,提高临床业绩、患者舒适体验高效经济价值;

控制个性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成像

·iPatient让用户控制患者在行为、条件和解刨学和生理学方面的可变性,因此连续而高效;

先进的诊断解决方案

·通过顺应神经内科、肿瘤和心脏病方面主要的医疗保健趋势,Ingenia探索性的工具和先进的诊断解决方案提高了从常规研制到急救应用的磁共振成像能力;

CFDA注册证编号

·国械注准20153282757

13.jpg

公司简介: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创立于1847年,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自1872年进入中国,140余年来以创新的技术、卓越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坚持不懈地对中国的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并以出众的品质和令人信赖的可靠性、领先的技术成就、不懈的创新追求,确立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2014年5月,西门子医疗服务西安运营中心成立,以创新服务模式快速响应基础医疗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拓展西门子医疗更全面广泛的服务覆盖和快速高效的服务响应能力,并让高科技服务模式惠及更多客户。

官方网站:www.siemens.com.cn

经典产品:MAGNETOM Skyra

14.jpg

临床图片赏析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产品特点

·孔径:第三代70厘米大口径设计;

·系统长度173厘米;

·磁体重量5.755吨;

·最小房间尺寸31米²;

·一体化线圈技术:第四代Tim4G线圈;

·梯度强度XQ梯度(45mT/m@ 200T/m/s);

·零液氦消耗技术;

Tim TX双通道射频发射技术

·可获得更加优秀的射频场信号均匀性,保证图像信号均匀;

·扫描容积为真正的圆柱体而非椭球体,保证图像边缘及死角不变形,保证业界最高的动态磁场均匀度;

·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解剖特点进行自动射频优化,减少SAR值和提升图像对比度;

·TimTX Trueform平台具备更多科研潜力(如曲面饱和带、特定位置激发等);

第四代Tim 4G射频接收平台

·第四代Tim4G射频接收平台,实现全高速信号传输;

·射频载波技术将不同频率的两组信号在同一导线内进行传输,降低噪声和提高信噪比;

·超多接收单元使磁共振信号得到明显的提高,提高30%以上空间分辨率;

DirectRF全数字化射频内置技术

·真正的全数字化射频系统;

·磁体内置射频发射和接收模块能够直接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信号的无损传输;

·业内最高的磁共振信号稳定性比传统3T高50-70倍,助力高端科研;

智多星平台( DOT)

·提高以用户为中心的框架结构优化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工作效率;

·可自动优化参数,即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灵活调整参数并存储参数;

·卫星巡航扫描功能可引导使用者直观地和逐步地进行操作,轻松获得即时帮助,提升扫描的准确性;

·全智能扫描技术功能可自动确定FOV,自动定位和层面选择,自动语音提示,自动造影剂探测技术等使扫描更加简便易行;

最舒适的检查环境

· 第三代大孔径技术结合True form平台,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基础上为检查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检查环境;

 AudioComform静音技术,提供最安静的检查环境;

·全身一体化线圈系统(即Tim系统)最轻便,有效提高图像质量,简化检查流程,加快检查速度;

独有临床应用

· 神经: 独有的炫速256方向DTI成像,使得检查水平从形态学上升到分子和功能学的水平,将科研应用常规用于临床;

· 心血管:最佳心血管成像设备,全球超过60%的心血管磁共振扫描在西门子磁共振上完成;

· 体部:最新推出的FREEDOM平台实现了业界首台超快速自由呼吸扫描3T磁共振。STARVIBE技术无需患者控制呼吸就可以实现高分辨3D体部扫描;

· TWIST-VIBE技术大大提高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分辨率,实现超早期的病变检出;

CFDA注册证编号

·国械注准20143284816

19.jpg

公司简介:

成立于1875的东芝集团,总部在日本东京,迄今已有140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共有590家关联子公司,员工21万余人。作为跨国型企业,东芝集团一直以 “创造价值”、“提高生产性”、“积极培养多样化人才”、“推进CSR(企业社会责任)经营”作为经营方针,力争实现“创造性成长”。

为了适应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东芝集团整合优势资源,相继在中国设立了专门从事医疗领域研究的研发中心及科研培训中心。随着医疗设备应用的不断深化,东芝医疗将为中国的医院和业内专家搭建更高的科研平台,给临床带来更深远的应用价值和更宽广的研究空间。

官方网站:www.toshiba-medical.com.cn

经典产品:Vantage Titan

20.jpg

临床图片赏析

0.jpg

21.jpg

22.jpg

产品特点

·71cm大孔径设计:大大提升检查空间和灵活度,使得偏中心成像更易实现,成像质量优越;
·无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印证了东芝3T磁共振系统的成熟度,该系统支持高分辨率无对比剂血管成像;
·M-Power后处理平台:基于“Easy to use,Easy to learn”的设计理念,优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具备了集开放、静音和大FOV特性于一身的高磁场均匀度MR系统;

·ATLAS SPEEDER平台代表了当今最前沿的MR技术和发展方向;

·梯度切换率明显提高;

·射频接收系统线圈单元采用高密度、“不等距”设计,图像空间分辨率和扫描速度明显提高,在保证了图像信噪比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效率;

强大的功能
舒适度设计

·71cm大孔径设计大孔径设计可以轻松满足肥胖病人的检查,同时还特别适用于幽闭恐惧症患者、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的磁共振检查;
 舒适的检查体验
 ·对于无法仰卧位检查或者无法定位检查部位的患者,磁共振成像质量欠佳,而Atlas SPEEDER™ 一体化线圈和大孔径的优势能够保证每一个病人获得成功舒适的检查体验;
扩大的检查范围
·大孔径设计使得偏中心成像质量更佳,轻松实现双侧肩部、肘部、腕部以及侧卧位脊柱成像;
四通道射频系统
·采用多相位发射技术,该技术采用4通道并行发射系统,可调节每个射频源的相位及幅度,根据人体解剖位置,自动优化均匀射频场(B1 Auto-Shimmed),提升腹部和骨盆区域的成像质量,使用该技术无需进行调整射频相位的预扫描过程即可实现大范围高质量成像;
·四源发射技术:4源并行发射系统可调节每个射频源的相位及幅度,根据人体解剖位置,自动优化均匀射频场;

无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No-contrast MRA)
·东芝公司开发的高级成像技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轻松实现全身血管的高质量成像,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安全;
 匀场技术
·使用柱形匀场技术,可使有效成像容积比传统的球形匀场技术明显提高,从而实现均匀的大视野扫描;
多相位射频发射技术
·配备了先进的射频发射技术,解决了困扰3T磁共振的射频穿透深度问题,增强了磁场均匀度,保证了成像质量;
高分辨率No-contrast MRA
·匀场技术和多相位射频发射技术的组合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良好的磁场均匀度和射频场分布,从而实现高分辨率无对比剂血管成像,而腹部的复杂血管成像对于其他的3T系统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

CFDA注册证编号

·国械注准

产品参数表

1457925059741032553.jpg

【技术参数】对比Siemens、Philips、GE、Toshiba高端CT

影像之家阅读(6593)评论(0)

    目前国家正积极稳妥的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政府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帮助医院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尤其是三级医院对大型设备(CTMRIDSA等)的引进是每年都在增加,同时大型设备(CTMRIDSA等)的技术也是在飞速发展和迅速的更新换代,这样就导致每种大型设备型号繁多,质量参差不齐,虽然设备在监测工作中所用的标准器都在误差范围内,但是为了保证新购置的设备能达到销售方允诺的性能指标和使用中的设备保持良好的状态,我们有责任对每种设备不同型号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向医院领导提供更多的知识帮助,降低医院论证机型时的难度,使他们采购时能够选取性价比最高的设备,本文就西门子、GE、飞利浦128CT的某一种型号和东芝的320CT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品牌

Siemens

GE

Philips

Toshiba

型号

Definition Flash

Discovery HD750

Brilliance iCT

AquilionOne320

扫描速度

0.25/360

0.35/360

0.27/360

0.35/360

探测器材料

超高速稀土陶瓷

人造宝石

固体钨酸铬

闪烁晶体GOS

探测器排列

64×0.62×2mm

64×0.625mm

128×0.625mm

320×0.5mm

时间分辨率

66mm

165mm

127mm

177mm

空间分辨率

0.40mm3

0.23mm3

0.625mm3

0.50mm3

3600扫描时间

0.25s

0.35s

0.27s

0.35s

工作电流

20-800mA

5-835mA

20-1000mA

10-580mA

工作电压

80/100/120/140KV

80/100/120/140KV

80/120/140KV

80/100/120/135KV

X线馆热容量

0.6MHU

8MHU

8MHU

7.5MHU

每排探测器个数

736

912

625

896

焦点

0.7×0.8mm(小)

0.9×1.1mm(大)

自动变焦

0.6×0.7mm(小)

1.1×1.2mm(大)

0.9×0.8mm(小)

1.4×1.6mm(大)

心脏平均采集时间

0.25s

7s

2s

1-2s

心率要求

小于110

小于70

小于110

任何心率

最大采样率

4608

7028

4800

2572

最大扫描范围

200mm

200mm

190mm

200mm

Z轴探测器宽度

38.4mm

40mm

80mm

160mm

Z轴最薄厚度

0.6mm

0.625mm

0.625mm

0.5mm

高压发生器

100×2KW

100KW

120KW

72KW

驱动方式

磁悬浮(直接驱动)

老式皮带

气垫

磁悬浮(直接驱动)


     不同品牌CT除参数有区别外,还有:

低剂量控制不同

西门子双源CT做心脏CT检查时扫描剂量少,机架只需要旋转90度就可以采集到质量卓越的心脏图像,通过实时心脏门控,其适应性ECG脉冲剂量调控技术对心率的任何变化都会作出相应的调节,与西门子其他CT相比,扫描剂量减少一半以上;检查急症和肥胖病人时,两个X射线的总能量达到160KW,即使在最快的扫描和进床速度下也能确保极佳的图像质量,1950px的机架孔和5000px的扫描范围,遇到高大肥胖的患者也能进行全身扫描。

GE宝石CT采用宝石作为探测器材料,使球馆瞬间可以变化发射能量,能够扫描出常规CT不能发现的细小病灶,心脏检查的辐射剂量最低至0.62mSV。

飞利浦128排CT是采用的大面积探测器,在心脏成像方面使用非螺旋扫描,从而消除螺旋扫描的重叠覆盖,在得到优质图像的前提下整个心脏成像的辐射剂量减少80%以上,降低至2-3msv,成人冠脉扫描在1-2mSv,肺部低至0.34mSv,婴幼儿心脏扫描均在1mSv以下。

东芝320排CT的剂量调节模式可以使心脏扫描只在默认的期相使用常规剂量,而其它大多数时间的扫描剂量只有常规的20%。

探测器不同

西门子双源CT是在机架内整合2个X线源和2套探测器来采集CT图像,该系统具有1950px的大机架孔径和成像视野、5000px的扫描范围,时间分辨率能达到83ms。

GE宝石CT引入能谱栅成像新技术,CT成像为五维空间(x 、y、z、时间和能量)成像,空间分布率0.23mm3。

飞利浦采用200px超宽NanoPanel三维球面探测器设计,通过采用纳米高集成探测器技术,将传统CT探测器组件高度集成于一个模块,每块NanoPanel都相当于256个传统CT的探测器单元,,这样在探测器Z轴上的每个探测器模块均垂直于球馆光源,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同时过滤X-Y-Z轴的X射线散射线的探测器,消除射线伪影,改善了图像清晰度。

东芝320排CT是动态容积CT,具有0.5mm探测器,其采用动态容积扫描模式,一圈扫描覆盖160mm的范围,可以完成全身各个器官的“高清摄像”。

以上是不同品牌CT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西门子双源CT只是对心脏扫描时使用双球管,对其它器官扫描使用一个球馆,这种来回更替使用球馆对球馆的损耗很大,并且球馆使用时的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损坏球馆几率增加,维修费用大大增加。

GE的宝石CT的探测器材料采用宝石,这样材料的探测器虽然接受能量提高,但是成本较高。

飞利浦是业界业内公认的扫描速度最快的一款CT,但是探测器宽度只有80mm,无法完全覆盖整个心脏或其他器官。

东芝320排CT由因为探测器宽度比较大覆盖范围变大,随之也就出现了锥形角的缺点,这就造成前1-60幅图像和后260-320幅图像的横断面是无效。

总之,不同品牌的高端CT优缺点都是相对的,CT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临床影像诊断带来重大变革,以上内容是根据虔信咨询winlos数据库汇总而成,如有不妥之处,请雅正。

【科普小常识】CT、核磁、X光、B超有什么不同?

影像之家阅读(2446)评论(1)

“CT”、“核磁”、“X光”、“B超”等这些医学检查名词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些长相差不多的医学影像设备,却经常让人“傻傻分不清”。为什么有的时候用“CT”,有时就用“核磁”,是因为病情加重了吗?其实,它们的工作原理不同,各有分工。如何做到正确、恰当的检查,不浪费检查费用是人们关心的话题。

到了医院,患者往往不知道医生开各种检查的目的,从而让许多患者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多花了钱;有时医生可能缺乏经验、或者懒于为患者查体,直接为患者开最贵的检查项目,所以初步了解这些检查的特点、优势和适用范围,有利于患者检查时间和费用的节省。

原理不同,优势各异

据了解,CT(Computed Tomography)意为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的断面或立体图像。CT可以提供人体被检查部位的完整三维信息,可使器官和结构清楚显影,清楚地显示病变。

X光是穿透性很强的射线,能够穿透人体,使用X线对人体内部进行透视或摄影的检查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作用。在穿透人体时,被含钙的成分(骨)、水分(血液等)、软组织(肌肉)等吸收而减弱,因此可以呈现出所检查部位的基本形态。

与CT、X线不同,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产生回声的原理来检查的。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孙晓光解释说,超声能向一定方向上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用来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辅助诊断。B超是2个维度的超声信息,构成平面图形,反映人体结构。

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产生,出现了彩超(彩色B超),即在黑白B超的基础上加上彩色多普勒,彩超同时又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实际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彩超在目前临床上经常被使用。

MR、MRI(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即磁共振。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并转换成图像。

与CT、X线不同,MR最大的优点是对人体不产生损害,没有电离辐射损伤。相比CT的断层扫描,MR能获得多方位的原生三维断面成像,比如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对于骨、关节、脊髓、盆腔脏器、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心脏大血管病变及心肌梗塞的诊断尤为准确。

而对于肺部的检查,选择X线或是CT要优于MR,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MR不比CT优越,费用反而高昂。(此论断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参见文末小编点评。)

此外,体内有金属物、怀孕3个月以内、带有心脏起搏器或是危重病人都不宜做MR检查。

胸部检查用X线或CT

640.webp.jpg

胸部X线可以检查心、肺、纵隔以及肋骨、胸膜、主动脉,比如肺纹理增多、肺部钙化点、主动脉结钙化等。

相比X线,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清晰度更明显,对胸部病变的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线胸片。胸部CT检查有利于检出轻微病变和隐蔽部位病变,显示病变特征,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然而,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显著高于X线。

此外,X线是临床骨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其效果在于检查骨、脊柱、关节等有无器质性病变,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程度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提供参考。而CT可以诊断骨质本身病变、骨折或脱位、骨关节及软组织病变等。

胆囊疾病查B超

640.webp (1).jpg

据专家介绍,B超在胆囊疾病的诊断上,比如胆囊结石,有高度准确性,一般准确率在95%以上,而CT诊断符合率较低。

“由于CT每1~5秒钟扫描一次,对心脏等器官的检查不易获得准确的信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超声诊断中心孟圆峰解释道,“正常人平静时呼吸至少3秒钟一次,受呼吸影响的腹腔器官,如肝、脾,做CT检查时要病人暂停呼吸,幼小者、精神失常者、肺功能不全者就不能配合,也就无法检查,做B超则无这种限制。”

B超检查是临床上检查胆道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可确诊胆囊结石、胆囊炎症、肿瘤等,而且,B超对肝硬化、脂肪肝、脾肿大、肝癌、肠道病变准确率也较高。

此外,孕期做B超检查的目的是判断胎儿生长是否符合孕周,判断胎儿有否畸形,了解胎儿在子宫内是否安全。

肿瘤诊断多用CT

640.webp (2).jpg

据了解,CT对肿瘤分辨率高于B超,对于1~2厘米的小肿块,CT显示率为88%,B超是48%;对于肾癌的诊断率,CT准确率为90%,B超是44%。CT对显示肾癌、肾盂癌相当准确,可确定肿瘤的大小、浸润的范围、邻近和远处淋巴结转移。

对于肝脏和胰腺来说,CT可以诊断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胰腺癌、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而MR适合检查原发性肝癌等疾病。(不全面,参见文末小编点评。)

CT对肾脏、肾上腺、膀胱和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优于超声,CT不仅能显示肾盂、肾盏及膀胱内腔,还能显示肾实质和膀胱壁,可诊断肾上腺肿瘤、肾包膜下出血等。

软组织疾病选MR

640.webp (3).jpg

MR可以检查肌肉和软组织。MR采用和X线完全不同的成像原理,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远非CT和X线能比,主要用来观察神经、脊髓等椎管内软组织,因此可以用来检测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腰椎间盘后突。

【CT大讲堂】一篇文章完整了解CT成像技术(完整版)

影像之家阅读(12800)评论(0)

  


1.CT的发明与发展

1.1 CT的发明

CT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简称,是继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CT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17年。当时,奥地利数学家雷登(J.Radon)提出了可通过从各方向的投影,并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一幅二维或三维的重建图像的理论。

1967年,由考迈克(Allan Macleod Cormack)完成了CT图像重建相关的数学问题。亨斯菲尔德(Godfrey Newbold Hounsfield)在英国EMI实验中心进行了相关的计算机和重建技术的研究,用9天时间获得数据组,2.5小时成功地重建出一幅图像。

1971年9月,第一台CT装置安装在Atkinson-Morley医院。同年10月4日在安普鲁斯(Ambrose)医师的指导下做临床实验,检查了第一个患者。档时,每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减少到20分钟左右。后来,借助微处理器使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减少到4.5min,CT的临床实验获得了成功。

1972年4月,在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年会上亨斯菲尔德和安普鲁斯宣读了关于CT的第1篇论文,宣告了CT机的诞生。同年10月,在北美放射学会年会(RSNA)上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在放射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1974年,美国George Town医学中心的工程师莱德雷(Ledley)设计出了全身CT扫描机,使CT不仅可用于颅脑,而且还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由于他们的成就,亨斯菲尔德于1972年获得了与工程学诺贝尔奖齐名的McRobert奖。1979年亨斯菲尔德和在塔夫茨大学从事CT图像重建研究工作的考迈克教授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2 CT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初CT机问世以来,根据其发展的时序和构造性能,大致可分成五代,而发展到螺旋扫描方式的CT机,则不再以代称呼。

现将各代CT机的主要特点叙述如下:

1.2.1

第一代CT扫描机

第一代CT机为旋转-平移扫描方式属头颅专用机。X射线管是油冷固定阳极,扫描X射线束为笔形束,探测器一般是二到三个。扫描时X射线管和探测器环绕患者作旋转和同步直线平移运动,X射线管每次旋转1°,同时沿旋转反方向作直线运动扫描。下一次扫描,再旋转1°并重复前述扫描动作,直至完成180°以内的180个平行投影值。这种CT机结构的缺点是扫描时间长,一个断面需3~5分钟。

1.2.2

第二代CT扫描机

第二代CT机仍为旋转-平移扫描方式,扫描X射线束由笔形改为5°~20°的小扇形束,探测器增加到3~30个,平移扫描后的旋转角度由1°提高到扇形射线束夹角的度数,扫描的时间缩短到20~90秒。第二代CT与第一代CT机相比缩小了探测器的孔径、加大了矩阵和提高了采样的精确性,使图像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种扫描方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探测器排列成直线,对于扇形的射线束而言,其中心和边缘部分的测量值不相等,需要作扫描后的校正,以避免伪影的出现,否则影响图像的质量。

1.2.3第三代CT扫描机

第三代CT机改变了扫描方式,为旋转/旋转方式。X射线束是30°~45°较宽的扇形束,探测器数目增加到300~800个,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到2~9秒或更短。这种方式的探测器或探测器阵列排列成彼此无空隙的弧形,数据的采集以X线管为焦点,随着X线管的旋转得到不同方位的投影,这种排列使扇形束的中心和边缘与探测器的距离相等,无需作距离测量差异的校正。

这种扫描方式的缺点是:扫描时需要对每一个相邻探测器的灵敏度差异进行校正。否则由于同步旋转的扫描运动会产生环形伪影。

所谓的旋转/旋转方式是X射线管作360°旋转扫描后,X线管和探测器系统仍需反向回到初始扫描位置,再作第二次扫描。近年发展的螺旋CT扫描方式,其基本结构仍归类为第三代CT扫描机。但是,它采用了滑环技术,取消了往复式的旋转,是单向的连续旋转。

1.2.4第四代CT扫描机 

第四代CT机的扫描方式只有球管的旋转。X射线束的扇形角比第三代CT扫描机更大,达50°~90°。因此,减少了X线球管的负载,使扫描速度可达1~5秒。此类的CT机具有更多的探测器,可达600~1500个,全部分布在360°的圆周上。扫描时,没有探测器运动,只有球管围绕患者作360°的旋转。第四代扫描方式与第三代CT机扫描的不同是,对于每一个探测器来说所得的投影值,相当于以该探测器为焦点,由X射线管旋转扫描一个扇形面而获得,故此种扫描方式也被称为反扇束扫描。

第四代CT机的探测器可获得多个方向的投影数据,故能较好地克服环形伪影。但随着第三代CT机探测器稳定性的提高,并在软件上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后,第四代CT机探测器数量多且在扫描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对于第三代CT机它已无明显的优越性。

1.2.5第五代CT扫描机 

第五代CT扫描机又称电子束CT,它的结构明显不同于前几代CT机。它由一个电子束X射线管、一组由864个固定探测器阵列和一个采样、整理、数据显示的计算机系统构成。最大的差别是X射线发射部分,它有一个电子枪、偏转线圈和处于真空中的半圆形钨靶。扫描时,电子束沿X射线管轴向加速,电磁线圈将电子束聚焦,并利用磁场使电子束瞬时偏转,分别轰击四个钨靶。扫描时间为30ms、50ms和100ms。由于探测器是排成两排216°的环形,一次扫描可得两层图像。且由于一次扫描分别轰击四个靶面,故总计一次扫描可得八个层面。

1.2.6螺旋CT扫描机 

螺旋CT机改变了以往扫描方式,是连续单向的旋转。射线束仍为大扇束。单层螺旋CT的螺旋扫描时间通常是1秒,而多层螺旋扫描的最短时间为0.37秒,一次扫描时间更短。单层螺旋CT的探测器数目与第三代CT机相比没有数量的增加和材料的改变。

但是,多层螺旋CT的探测器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增加,而且改用了超高速的稀土陶瓷材料,使射线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从原来的50%左右上升到99%。射线束角度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同以往的非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面在单层螺旋机中仍为每次一层,在多层螺旋机中一次扫描最多可达4层、8层、16层、64层甚至更多。结合层厚、扫描通道的组合运用,已可逐步满足动态器官如心脏等成像的需要。单层螺旋CT只是提高了连续扫描的能力,而多层螺旋CT不仅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而且几乎能作人体所有器官的CT检查。


2.CT的临床应用

2.1 CT的临床应用

·在常规的CT检查中,由于CT的密度分辨率高,它可以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差别,使影像诊断的范围大大扩大,以前常规X线检查无法看到的如软组织等,CT都能显示。

·在增强的CT检查中,CT除了能分辨血管的解剖结构以外,还能观察血管与病灶之间的关系,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液动力学的一些变化。

·利用CT计算机软件提供的标尺和距离测量等,CT还可作人体多个部位的穿刺活检,其准确性也优于常规X线透视下的定位穿刺。

·CT还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根据病变组织的X线吸收衰减值和计算软件,能将放射线集中至病变部位并使放射线量均一,使患者得到更恰当、更合理的治疗。

·利用X线的衰减,CT还可作各种定量计算工作。如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利用X线的衰减及计算,可测量人体内某一部位的骨矿含量情况。通过对心脏冠状动脉钙化的测量,有助于临床上冠心病的诊断。

·利用CT的三维成像软件,CT还可作人体多个部位的三维图像。如颅骨和颌面部,为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途径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该方法尤其适合颌面部的整形外科手术。

2.2 CT的优势与局限性

2.2.1 CT成像技术的优势

CT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相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点。

·真正的断面图像

CT通过X线准直系统的准直,可得到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另外,CT扫描得到的横断面图像,还可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重组,获得诊断所需的多平面(如冠状面、矢状面)的断面图像。

·密度分辨率高

C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相比,它的密度分辨率最高。其原因是:第一,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第二,CT机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器;第三,CT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一般,CT的密度分辨率要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20倍。

·可作定量分析

CT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射线吸收衰减值,通过各种计算,可作定量分析。

·可利用计算机作各种图像处理

借助于计算机和某些图像处理软件,可作病灶的形状和结构分析。采用螺旋扫描方式,可获得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和多平面的断面图像。

2.2.2 CT成像技术的局限性

CT虽然极大地改善了诊断图像的密度分辨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极限空间分辨率仍未超过常规的X线检查。目前,中挡CT机的极限空间分辨率约10LP/cm,而高挡的CT机其极限空间分辨率约14LP/cm或以上。常规X线屏/片摄影的分辨率可达7~10LP/mm,无屏单面药膜摄影,其极限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30LP/mm以上。

·CT虽然有很广的应用范围,但并非是所有脏器都适合CT检查。如空腔性脏器胃肠道的CT扫描,还不能取代常规X线检查,更不如内窥镜。由螺旋CT扫描的CT血管造影(CTA),其图像质量仍不能超越常规的血管造影。目前,由于多层螺旋CT的出现和一些新的成像方法的应用,已使两者的差距逐渐缩小。

·CT的定位、定性诊断只能相对比较而言,其准确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定位方面,CT对于体内小于1cm的病灶,常常容易漏诊。在定性方面,也常受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病程的长短、患者的体型和配合检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CT的图像基本上只反映了解剖学方面的情况,几乎没有脏器功能和生化方面的资料。当体内的某些病理改变其X射线吸收特性与周围正常组织接近时,或病理变化不大,不足以对整个器官产生影响,对此CT也无能为力。

·由于硬件结构上的限制,CT只能作横断面扫描,尽管机架能倾斜一定的角度,但基本上也只是倾斜的横断面,而依靠图像后处理方法产生的其它断面图像,其影像质量则有所降低。

3.CT机结构

3.1 X线发生部分

3.1.1高压发生器

CT对高压电源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般CT的高压系统中都采用高精度的稳压反馈措施。高压发生器有连续式和脉冲式之分,连续式主要用于第二代CT机;脉冲式主要用于第三代CT机。高频发生器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用于CT机,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低频、低压的交流电源转换成高频、高压电源,可产生500~25 000Hz的高频,经整流和平滑后,其电压波动范围小于1%,而常规三相、十二脉冲发生器的波动范围为4%。

3.1.2 X线管

旋转阳极X射线管主要用于扇束扫描方式的第三、第四代CT机中。由于扫描时间短,管电流较大(一般为100mA~600mA)多采用油冷却方式,焦点大小1.0´1.0mm,高速旋转阳极管焦点约为0.6´0.6mm,阳极靶面材质多为钨、铼合金,转速为3600转/分或10 000转/分。

现在螺旋CT扫描机所使用的X射线管,由于要适应长时间的连续扫描,一般都采用大功率的X射线管。采用金属管套和陶瓷作为绝缘材料,全金属的靶体由钛、锆和钼组成,靶面90%是钨10%是铼。但全金属靶分量太重不适合螺旋CT扫描使用。目前螺旋CT扫描的球管采用的是钛、锆、钼和石墨组成的复合材料靶体结构。CT新型X线管开始采用液体轴承来替代过去的滚轴轴承,液体轴承的主要成分是液态的镓基金属合金。采用液体轴承后,一方面能增加球管的散热率,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噪声和振动。

此外,现代X射线管为了提高热容量,还采用了所谓的“飞焦点”设计,即X射线管阴极发出的电子束,曝光时交替使用,其变换速率约1.0ms。

3.1.3冷却系统

CT的冷却系统一般有水冷却、空气冷却和水、气冷三种,各个公司在各种型号的CT机中分别采用其中的一种,并且这三种冷却系统各有优缺点。如水冷效果最好,但是装置复杂、结构庞大,需一定的安装空间和经常性地维护;气冷效果最差,其它一些方面也正好与水冷相反;而水、气冷则介于两者之间,目前新型的CT机多采用这种冷却方式。

3.1.4准直器

在CT扫描中,准直器的作用是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改善CT图像的质量,其次准直器大小的调节还决定了CT扫描的层厚。CT机中的准直器有两套:一套是X射线管端的准直器或称前准直器;另一套是探测器端的准直器或后准直器。

3.1.5楔形滤过器/板

CT机中所使用的楔形滤过器具有能吸收低能量X射线,优化射线的能谱,减少患者的X射线剂量作用,并且使通过滤过后的X射线束变成能量分布均匀的硬射线束。

目前CT机的滤过器有一些不同形状,通常都置于X线球管与患者之间。


3.2 X线检测部分

3.2.1探测器

探测器的作用是接收X射线,并将其转换为可供记录的电信号。

探测器作为一种成像介质,必须要具有转换效率、响应时间、动态范围、和稳定性等特性。转换效率指探测器将X线光子俘获、吸收和转换成电信号的能力;响应时间是指两次X线照射之间探测器能够工作的间隔时间长度;动态范围是指在线性范围内接收到的最大信号与能探测到的最小信号的比值;稳定性是指探测器响应的前后一致性,如果探测器的稳定性较差,则CT机必须频繁地校准来保证信号输出的稳定。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CT机大都使用钨酸镉探测器,80年代至90年代初则改用闪烁晶体和高压氙气探测器。光两极管探测器的主要部件是一个半导体,它有一个P-N结点,曝光时该结点允许电流通过,其前端有一光学镜片,用来聚焦从闪烁晶体到P-N结点的入射射线。当入射射线到达结点后,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移动到结点的N极,空穴则相应移动到P极,产生的电流量和入射线量成正比,由于两极管的输出量很小,通常光两极管探测器中还有一个放大器,此外,光两极管的响应速度也相当快,一般约在0.5~250纳秒之间。

固体探测器优点是灵敏度较高,有较高的光子转换效率。缺点是相邻的探测器之间存在缝隙,X射线辐射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其次是晶体发光后余辉较长影响响应函数,使高低密度交界处的图像会产生拖尾伪影;最后是整个探测器阵列中的各个探测器不易做得完全一致,造成误差影响成像质量。

最新的固体探测器是采用两种新型的闪烁晶体材料耦合光两极管做成,它们分别是钨酸钙和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陶瓷。稀土氧化陶瓷实际上是掺杂了一些像钇、钆之类金属元素的超快速氧化陶瓷,其采用光学方法使这些材料和光两极管结合在一起。钨酸钙的转换效率和光子俘获能力是99%,动态范围为1 000 000:1;而氧化稀土陶瓷的吸收效率也是99%,闪烁晶体的发光率却是钨酸钙的三倍。目前最先进的多层螺旋机的探测器都采用后一类超快速稀土陶瓷材料做成。

第三代CT扫描机和部分厂家的螺旋CT扫描机曾采用了气体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多采用氙气,利用气体电离的原理,入射的X射线使气体产生电离,然后测量电流的大小测得入射X射线的强度。气体探测器通常做成一个密封的电离室,密封的气室内被加入约30个大气压,以增加气体分子的电离,电离室的上下夹面由陶瓷拼成,每个电离室两侧用薄钨片构成,中心收集电极也由钨片构成,而X射线入射面由薄铝片构成,所有的分隔相互联通。电离室内充满氙气,当入射X射线进入电离室后使氙气电离,其正电离子由中心收集电极接收,通过前置放大器放大后送入数据采集系统。电离室侧面的钨片对X射线有准直作用,可防止被检测物体产生的散射线进入电离室。研究发现,增加气室的深度可提高电离的效率,如深度为一英寸的电离室的电离效率是36%,而深度增加为二英寸,则电离效率可提高到42%。总体来说,气体探测器的稳定性好、响应时间快、无余辉产生。然而,气体探测器的光子转换效率比固体探测器要低,采用高压氙气可提高一些,又因为气体探测器电离室的间隔为很薄的钨片,其几何利用率高于固体探测器,因此气体探测器与锗酸铋、钨酸镉做成的固体探测器的总剂量效率大致上相近,约在50%~70%。另外,气体探测器的各电离室相互联通,处于同一环境条件,有较好的一致性。气体探测器的主要缺点是吸收效率较低。

3.2.2模数、数模转换器

模数转换器是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的主要组成部分。CT最初探测到的模拟信号是连续的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变化,它可由电压表读取或由示波器显示,但无法被计算机识别。模数转换器的作用是将来自探测器的输出信号放大、积分后多路混合变为数字信号送入计算机处理。模数转换器由一个频率发生器和比较积分器组成,后者是一组固态电路,被称为“时钟”,它的作用是把模拟信号通过比较积分后转变成数字信号。同样数模转化器是上述的逆向运算,它的“时钟”电路根据输入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

3.3机械运动部分

3.3.1扫描机架

机架是一个与检查床相垂直安装的框架,里面安装各成像部件。机架内装有成像系统组件,如滑环、X线球管、高压发生器、准直器、探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机架的孔径和倾斜范围两项性能指标在应用中较为重要,孔径指机架的开口大小,多数CT机的机架孔径为70cm。机架必须能够倾斜,以适应不同患者情况和各种检查的需要,倾斜角度通常为±12° ~ ±30°。

3.3.2滑环

非螺旋CT机X线球管系统的供电及信号的传递是由电缆完成,扫描时球管随机架作往复旋转运动,电缆易缠绕并且影响扫描速度的提高。

近年来,在CT扫描机架旋转过程中去掉了电缆,代之以铜制的滑环和导电的碳刷,通过碳刷和滑环的接触导电得以使机架能作单向的连续旋转,此即滑环技术。滑环可有两种类型:盘状滑环和筒状滑环,盘状滑环的形状类似一个圆盘,其导通部分设在盘面上,而筒状滑环呈圆筒状,它的导通部分则位于圆筒的侧面。导电刷通常有两种类型,金属导电刷和混合导电刷。金属导电刷采用导电的金属和滑环接触,每一道滑环有两个金属导电刷游离端与其接触,目的是增加可靠性和导电性。混合导电刷采用导电材料银石墨合金(又称碳刷)与滑环接触,同样,有两个导电刷游离端与滑环接触。

滑环的传导方式,根据X线产生部分接受电压的高低,可分为高压滑环和低压滑环。高压滑环通过滑环传递给产生X线的电压达上万伏,而低压滑环通过滑环传递给X线发生器的电压为数百伏。

低压滑环采用只有数百伏特的交流电源,根据X线发生控制信号,借助于导电刷将电流送入滑环。在低压滑环供电方式中,电流进入滑环后,由滑环将电流送入高压发生器,再由高压发生器把高电压送给X线球管。低压滑环的X线发生器、球管和其它控制单元全部都安装在机架的旋转部件上。

在高压滑环供电方式中,交流电源直接供电给高压发生器,由高压发生器将高电压送入滑环,然后再输送给X线球管。高压滑环一般采用小型的、高频发生器,并且高压发生器不安装在旋转的机架上。高压滑环易发生高压放电导致高压噪音,影响数据采集系统并影响图像质量。低压滑环的X线发生器须装入扫描机架内,要求体积小、功率大的高频发生器。目前,CT机都采用低压滑环。

3.3.4扫描床

检查床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患者送入预定或适当的位置上。根据CT检查的需要,检查床有两个方面的要求,承重和床面材质。承重是确保特殊体型患者的检查需要;床面材料必须由易被X线穿透、能承重和易清洗的碳素纤维组成。

检查床应能够上下运动,以方便患者上下,同时检查床还能够纵向移动,移动的范围应该能够作头部至大腿的CT扫描,床纵向的移动要相当平滑,精度要求也很高,绝对误差不允许超过正负0.5mm,一些高档CT机可达正负0.25mm。为适应CT检查的需要,与X线束射出同方向的位置上有定位光源,以利于准确定位。


3.4计算机部分

3.4.1主计算机

CT的计算机系统属于通用小型计算机,为适合CT机的工作要求,CT的计算机系统一般都具有运算速度快和存储量大这两个特点。

CT计算机的硬件通常包括输/入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CPU)、阵列处理器、接口装置、反投影处理器、储存设备和通讯硬件。当然CT的计算机还必须包括软件,并通过硬件执行指定的指令和任务。例如,软件操作程序可以通过输入设备输入指令启动扫描程序、显示图像、调节窗宽窗位、图像的测量注解、图像的放大和图像的多平面显示等。

CT计算机的作用主要是接受数据采集系统(DAS)的数字信号,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处理重建成一幅横断面的图像。

现今,CT的主计算机都具有协同处理的能力。在协同处理时,两个或两个以上大致相同的处理器各自执行一个或几个处理任务,协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处理速度或提高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目前,CT成像的处理方式有并行处理、分布式处理和管线样处理。

3.4.2阵列处理器

在CT计算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被称为阵列处理器,阵列处理器一般与主计算机相连,其本身不能独立工作。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主计算机的控制下,进行图像重建等处理。图像重建时,阵列处理器接收由数据采集系统或磁盘送来的数据,进行运算后再送给主计算机,然后在监视器上显示。它与主计算机是并行工作的,阵列处理器工作时,主机可执行自己的运算,而当阵列处理器把数据运算的结果送给主机时,主机暂停自己的运算,处理阵列处理器交给的工作。


3.5图像显示及存储部分

3.5.1监视器

监视器的作用是通过键盘与计算机对话(其包括患者资料的输入、扫描过程的监控等)和扫描结果图像的显示。

监视器有黑白和彩色两种,通常显示图像都采用高分辨率的黑白显示器,文字部分的显示有时采用彩色的监视器。监视器的性能指标主要有显示分辨率,一般以点阵和线表示。另外与显示分辨率有关的是重建后图像的显示矩阵、像素大小和位深等。

3.5.2存储器

CT的图像存储设备分别由硬磁盘、磁带、软盘和光盘等组成,它们的功能是存储图像、保存操作系统及故障诊断软件。在硬件的设置上,硬盘、磁带和光盘等是分列。通常一次扫描后,由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先存储于硬盘的缓冲区,待扫描完成后,经重建处理后的图像,再存入硬盘的图像存储区,从磁带、光盘等存取图像往往也通过硬盘作中介

由于CT属于数字成像设备,为保证图像的动态范围,存储都采取数字二维像素阵列方式,每个像素点由若干与图像灰阶有关的比特组成。多数情况下,CT图像的矩阵大小是512×512,深度是8~12个比特,灰阶范围是512(28)~4096(212)。因此,一幅512×512×2字节的CT图像约需0.5MB的存储空间,如一次CT检查有50幅图像,则需要25MB的存储空间。


3.6工作站

工作站(workstation)一词最先指的是一类电子计算机,其系统规模比微型机(PC机)大,芯片一般也不是Intel公司的。一般运行UNIX操作系统而不是微软的Windows,具有大屏幕,三维图形处理功能很强。最著名的工作站品牌有Sun、HP、SGI等。现在由于微型机的硬件功能增强了,也有了许多微型机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市场上许多医学三维图像处理的计算机系统是基于微型机的,也称作工作站,以表示功能强大。

通常的三维工作站实际上是基于微型机的,一般是高档微机配备上精心设计的软件。当今微型机的处理速度已经超过了10年前的大部分高档工作站,但这基本上只是硅片上集成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微型机一般是单机结构,有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 CPU),一个系统内存(memory),一个显示卡,它们和其它设备共同连在一个总线(bus)上。在显示卡上,有图形协处理器和显示内存。显示内存中重要的部分包括帧缓存(frame buffer)和深度缓存(z-buffer)。帧缓存用来保存光栅显示器所需的每个像素的亮度值,包括红、绿、蓝、alpha共4页,其中alpha用来存储覆盖显示所需的参数如阻光度等。深度缓存记录每个像素的深度值,专门用于三维表面显示。图形协处理器的任务就是处理显示内存中的数据和快速转移数据,这样就能够快速刷新帧缓存中的图像。当前流行的AGP结构在系统内存和显示内存之间又加了一个总线,使两个内存之间的总线瓶颈得以缓解,并可以借用系统内存来当作显示内存对待。


4.CT机的质量控制

4.1 质量保证的基本概念

4.1.1质量保证的意义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基本的定义是:对被检查者及检查者,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少的射线剂量,获得一张(幅)优良图像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其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管理程序。根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1979年所作的说明,质量控制是对X线成像设备系统进行监测和维护的一种方法,并与X线成像设备直接相关。而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其保证了监测程序的正常进行,并对结果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入,美国等一些先进国家对此提出了更完善的概念和更高的要求,即持续质量改善(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持续质量改善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使今后的工作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质量评价的工作也是为了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以前的一些名称和提法,如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虽然目前仍在使用,但其在方法上有着根本的差别。质量控制是指一项特定程序(例如常规放射科中乳腺摄影的重拍片和废片分析)的衡量和管理。通常,可接受性测试为以后的质量控制评定提供了基本的评价标准。质量保证是指一项程序一个完整的过程(如乳腺摄影图像质量)。在质量控制(或质量保证)和持续质量改善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当某一确定值达到时(或称作为临界点、反应点或阈值),所选的监视过程和指令行为对控制变量值的注意程度和反馈水平。

4.1.2质量保证的职责分工

质量保证工作需要有组织地开展和实施,并且还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采用框图来说明这一项工作相互之间的关系。

方框图是质控开始阶段的工作方法示意图,一般由资深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实行质控的预试验,并分析和记录测试结果,此过程通常需反复几次才能完成,最后确定和执行标准。在以后的经常性质控工作中,只对影像质量的记录进行分析,如超出质控的范围,则需寻找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或者修订质控的标准。

影像科室的主任应是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其应负责监督质控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和召集质控小组研究质控中出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的办法。质控小组一般由几名资深的诊断医师、技师和工程师组成,其分别管理各自专业范围内的质量控制工作,并一同作日常的质控监测和分析工作。对一些具体的工作应分别落实到责任者,如设备的日常维护由专职的工程师负责,暗室的冲洗胶片工作则由专职的技术人员负责等。质控小组成员负责监测,协助科主任把好质量关。

4.2质量控制测试的基本方法

4.2.1水模平均CT值测试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一般CT机都随机带有水模。

·测试方法:采用非螺旋扫描方法扫描水模,重建图像。根据重建后的图像,在水模的中心部位设置一个兴趣区,大小为2~3cm2约包含200~300个像素,然后测量平均CT值。空气的CT值可从图像全黑处获得,或作空气扫描后直接测量。

·正常参考值:水的平均CT值应该接近于0HU。空气的CT值应该?

–1000HU。

·正常值范围:水的平均CT值正常波动范围不应超过±3HU,空气的平均CT值不应超过±5HU。

·测试频度:每天一次。

4.2.2水模CT值标准偏差测试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

·测试方法:同水模平均CT值测试方法。采用非螺旋扫描方法扫描水模,重建图像。根据重建后的图像,在水模的中心部位设置一个兴趣区,大小为2~3cm2,并将兴趣区置于水模中心区域。使用这种方法测试CT值标准差,需利用CT机上的测量软件功能,兴趣区测量应附有CT值标准偏差的显示。每次测量须保证测试条件和测试位置均相同。

·正常参考值:水模测试正常CT值标准偏差范围应在2~7 HU之间,实际的CT值是根据兴趣区处的剂量和并与重建算法有关。另外,CT值的标准偏差则与兴趣区所处的位置有关,如兴趣区位于水模的边缘处,标准偏差可能会稍低。

·正常值范围:从理论上说,标准偏差应越小越好,但最后的取舍还需根据以前的测试和CT机的工作情况。如果标准偏差变大,则意味着图像的噪声增加。其原因可能是扫描剂量不够,或是由于成像系统中探测器、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器的原因。

·测试频度:每天一次。

4.2.3高对比度分辨率的测试

·测试工具:高对比度分辨率体模,对比分辨率要求等于大于10%,也可采用分辨率测试线对板。该测试体模由有机玻璃制成,每排有五个大小直径相等的孔,直径依次缩小排列,孔内含水的体模对比度大约是20%,孔内含空气的对比度大约是100%。

·测试方法:选用适当参数扫描分辨率体模,观察体模图像中能分辨的最小孔径。标准要求是所有五个孔都能清晰显示,五个孔未全部显示则不能计算在内。

·正常参考值:采用头颅标准扫描模式时,高对比度分辨率约在1mm以内;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时,其分辨率可达0.25mm。

·正常值范围:应该根据不同的CT机的情况,设定分辨率的正常值范围。方法是在该CT机最佳工作状态时作高对比分辨率测试,所测得的最高分辨率数值即为该机的正常值。另外,厂家所标称的分辨率参考值,也可作为测量的正常值范围。分辨率衰退往往是由于球管使用日久焦点变大,机架内的机械结构磨损、颤动,探测器老化等。

·测试频度:每月一次。

4.2.4低对比度分辨率的测试

·测试工具:低对比度分辨率体模,上面分别钻有直径2~8mm不等的小孔,孔内注满水或其它液体(酒精或糖水),使CT值的差保持在0.5%。另一种方法是将塑料薄模(或胶片)中间钻孔置于水模中,利用部分容积效应测试低对比度分辨率。扫描时,X射线大部分通过水,小部分由塑料薄模吸收,形成模糊的、低对比度图像。在质控测试中,上述两种方法都很难定量,通常的做法是在正常情况下所测得的结果,作为以后质控测试比较用。

·测试方法:根据结果所得的CT图像,寻找能看到的最小孔径,必须一整排孔看到才能作数。能看到的孔径越小,CT机的密度分辨率越高。一般而言,扫描剂量越高,噪声越小;反之则噪声越大。剂量增加,密度分辨率也随之增加。

·正常参考值:一般低对比度分辨率约在5%,也就是说应能分辨直径为4~5mm的小孔,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密度分辨率会有所降低。

·正常值范围:密度分辨率的高低与扫描剂量等其它因素密切相关。如使用薄模水模,密度分辨率则与薄模的厚度和扫描的层厚有关。增加扫描剂量,也会使密度分辨率增加。另外,改变扫描算法,也会影响密度分辨率。一般密度分辨率的测试,常以头颅扫描条件为准,以后每次测试都以此参照不再变化。

·测试频度:每月一次。

4.2.5距离测量标尺的精确性

·测试工具:距离测量体模。体模由塑料制成内有等距的、已知数值的标尺。

·测试方法:将体模扫描后在监视器上用CT距离标尺测量外周测量点的距离,通常是测量上下、左右四个点。

·正常参考值:标尺所显示的数值,应和体模上的实际尺寸相符。

·正常值范围:一般误差范围在1mm以内。若误差大于2mm,应采取措施纠正。

·测试频度:重建算法可影响距离标尺的准确性,如出现误差,应由维修工程师修正。测试频度一般为每年一次。

4.2.6视频监视器图像测试

·测试工具:测试体模同距离测量体模,内有规则排列、等距的小孔,排列形状成十字线。

·测试方法:将体模扫描后在监视器上用透明塑料尺测量测试图像上下、左右的孔距。

·正常参考值:监视器上任何位置孔的大小和距离应与体模相同。

·正常值范围:监视器上测得的实际距离可允许有些误差,但上下、左右的测量结果应相等,其误差范围不应大于1%,也就是说,体模直径如为170mm,那么实际的误差不能超过1.7mm。如上部三个孔距实际测得为30mm,而下部三个孔距为25mm,即可视为监视器显示图像有变形。监视器四周的图像显示要求应略放低,因为通常监视器四周的图像质量都不及中心部分。

·测试频度:监视器图像的畸变大都是由于电压波动或非线性所造成,应请维修工程师调整。质控测试的频度为每月一次。

4.2.7 CT值的均匀性

·测试工具:直径20cm水模。

·测试方法:将水模扫描后,用CT机上的兴趣区测量水模图像的上下、左右部位,兴趣区大小2~3cm2。

·正常参考值:正常情况下,四个部位所测得水的CT值都应为零。

·正常值范围:所有部位测得的CT值平均差值不应大于5HU,大于5HU说明CT图像的平滑度降低。如果水模CT值中心高四周低,称为“帽状”现象;相反如四周高中心低,则称为“杯状”现象。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

4.2.8检查床定位精确性测试

·测试工具:定位装置测试体模。该装置在塑料体模上钻有两个互相垂直的小孔道与成像平面成45º,并交错通过体模中心。

·测试方法:首先确定层厚对体模中心孔道交叉点进行扫描,重建后的图像上应能看到两个小孔道。如果定位装置精确,两个孔道应并排排列。该测试方法也可定量,即测试图像显示两条孔道错位,可将该图像照相后用尺测量错位的距离,两孔道错位的距离等于射线束中心与定位装置中心的偏离距离。

·正常参考值:正常情况下,两个孔道应整齐排列。

·正常值范围:两个孔道排列偏差大于3mm,应由维修人员调整。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每月一次。检查床定位误差多见于检查床定标误差,偶尔也可由软件因素引起。

4.2.9床移动指数的测试

·测试工具:10×12英寸X线胶片一张。

·测试方法:将装有胶片的暗合直放于检查床上,其尺寸较长的一端与检查床平行。CT扫描程序设定为10次,层距为10mm,层厚选择小于5mm。为模拟实际扫描的情况,另给检查床加负载不小于50kg。扫描结束后,将胶片送入暗室冲洗,其结果照片应为整齐排列的条带状。然后,用一把尺在每两条曝光带之间测量。

·正常参考值:每两条曝光带之间的距离应该等于测试所选的层距,即10mm。

·正常值范围:10次扫描结果应该有10条曝光带,并且从第一条曝光带中心到最后一条曝光带中心的距离应该是90mm。如果总长度的误差大于1mm,应视为床移动指数有误差。

·测试频度:该项测试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床移动的滚动部件配备太多,或床位指示标志有误。

4.2.10床移动后冲复零

·测试工具:有色胶带、尺。

·测试方法:将检查床移动到常规检查位置并复零,模拟实际扫描的情况,给检查床加负载不小于50kg。在床面和床基座之间各黏贴有色胶带一条并对齐。然后将床以10mm的层距进机架移动至200mm并回到起始点零位,再反方移动向检查床重复上述操作。正常情况下,每次进出检查床均应回复到零位,然后将床进出至300mm测试一次。

·正常参考值:正反方向测试结果检查床均应回复到零位。

·正常值范围:检查床的复零误差不能大于1mm。

·测试频度: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床运动的传动部件问题均可使复零产生误差。

4.2.11定位线指示灯的精确性

·测试工具:10×12英寸X线胶片一张。

·测试方法:纸包片放置于检查床上,并将检查床升高至常规检查位置,约相当于机架孔中点,进床后打开定位指示灯,在指示灯相当于扫描线的位置处,用大头针在胶片的两侧边缘处戳两个小孔,然后用最小的层厚扫描并送入暗室冲洗。

·正常参考值:正常情况下,照片上的扫描线应该与针眼的位置一致。

·正常值范围:正常误差范围不应大于2mm。

·测试频度: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产生误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定位线指示灯的原因,第二是球管的原因。

4.2.12层厚的测试(非螺旋扫描)

·测试工具:嵌有金属丝或钻有小孔并与射线成45o的塑料体模。不要简单的直接用胶片扫描。

·测试方法:选择层厚,通常测试最小、中等和最大三种层厚已足够。扫描后在显示屏上测量金属丝或小孔的距离,一般显示的孔距应该等于所用层厚的大小。

·正常参考值:屏幕上测得的层厚应该等于标称层厚。

·正常值范围。如用7mm标称层厚扫描,误差范围应在2mm以内;如选择1mm或2mm,误差可达标称层厚的一倍。一般,层厚的误差都要超出标称层厚的宽度。

·测试频度: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层厚的误差主要是由于准直器的原因。

4.2.13扫描野范围内的CT值误差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

·测试方法:每次测试同样的条件需扫描五次,即将水模置于扫描野中心、上下和左右各扫描一次。CT值测量的兴趣区大小为2~3cm2,每幅图像测量水模中心而不是图像中心的CT值。

·正常参考值:各个位置水模扫描和测量的CT值均应为零。

·正常值范围:CT机扫描野中心处的CT值平均误差应小于5HU。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每年一次。CT机的性能衰退可引起CT值的误差增大。

4.2.14与患者体厚有关的CT值误差

·测试工具:不同直径的水模一套。直径30cm体部体模,20cm头颅体模,15cm小儿头颅体模和8cm四肢体模。

·测试方法:对应于不同部位的扫描条件,扫描四种不同的体模,扫描野大小应正好包括水模的大小。扫描完成后测量水模中心部位的平均CT值,兴趣区大小为2~3cm2。

·正常参考值:各水模中心部位测量的CT值均应为零。

·正常值范围:根据体模的大小,所有水模测量平均CT值的误差应小于20HU。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CT值误差增大,表示CT成像射线量补偿和探测器的灵敏度有飘移。

4.2.15与图像重建算法有关的CT值误差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

·测试方法:将水模扫描后保留原始数据,用各种不同的重建算法重建水模图像,如扫描无原始数据,则需用不同的扫描重建算法作相应的数次扫描。

·正常参考值:不管如何改变重建算法,水模的平均CT值均应为零。

·正常值范围:不同重建算法之间的平均CT值差不应大于3HU。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误差的原因主要为图像重建算法定标误差。

4.2.16与扫描层厚有关的CT值误差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

·测试方法:扫描条件相同改变扫描层厚对水模进行扫描,扫描重建后的图像在水模的中心处,取兴趣区大小2~3cm2测量水的平均CT值。

·正常参考值:不管如何改变扫描层厚,水模的平均CT值均应为零。

·正常值范围:不同扫描层厚之间的平均CT值差不应大于3HU。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探测器阵列的灵敏度或图像重建算法定标有误,尤其是CT成像射线量补偿部分可能有偏差。

4.2.17噪声水平的测试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

·测试方法: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分别改变mAs和扫描层厚,对水模作数次扫描,mAs的增加应该从低到高。扫描重建后的图像,分别在水模的中心处作平均CT值的测量,兴趣区大小为2~3cm2。

·正常参考值:在匀质物体中,CT值的标准偏差与噪声水平成正比。通常其它扫描参数不变,当mAs和层厚增加,CT值的标准偏差增大。随着mAs的增加,CT值的标准偏差减小,直至全部受扫描成像系统的电子噪声的影响。

·正常值范围:一般在新CT安装后应作噪声水平测试,并留存噪声变化曲线,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噪声曲线应无显著变化。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引起噪声水平变化的原因很多,如扫描条件的改变,探测器的灵敏度改变,探测器阵列放大电路的原因等。

4.2.18散射线剂量和防护测试

·测试工具:直径20cm的水模和射线曝光计量仪。

·测试方法:将水模置于扫描位置,同时将射线曝光计量仪放置于散射线测量点,穿上铅围裙,另一人按下扫描按钮开始扫描,测得的辐射剂量乘以扫描总次数,即为某一部位的辐射剂量。其余测试点按同样方法进行。

·正常参考值:辐射剂量根据测试点离扫描机架的远近不尽相同,通常越靠近扫描机架和患者散射线剂量越大。

·正常值范围:散射线剂量越小越好。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如辐射剂量大于25mR/一次扫描,应确认准直器及球管管套有无问题。

4.2.19kVp的波形测试

·测试工具:kVp波形测试表,通过该表与示波器连接。

·测试方法:选择常用的kVp值扫描,用kVp测试表和示波器连接,观察示波器的波形变化。

·正常参考值:测试的结果应与设定值一致,在连续的扫描过程中,电压的波形应无明显的异样。

·正常值范围:正常kVp的波动范围应小于2kVp。

·测试频度:测试频度为每年一次。定标误差有可能使kVp输出有波动。

超实用贴∣西门子磁共振序列命名规则,看了涨N年功力!

影像之家阅读(4587)评论(0)

 

1.jpg
  近年来,磁共振扫描日益普及,不同品牌的MR机型层出不穷,使得MR的扫描序列命名也存在较大差异。今天,小编就把西门子MR扫描序列的命名规则及简写概括成如下宝典,看后定能让您功力倍增,现在就开始默记规则吧!在文章结尾您还可以参与一个小测试,看看您的磁共振序列解读功力到几段了~

  西门子MR序列命名的标准格式如下:

加权+序列名+(B或R)+后缀+维数+对比数+_数字+扫描方向

看起来有点儿复杂?接下来小编就为您逐一介绍各部分的命名规则。

  1加权

加权有以下三种情况:T1加权,T2加权,Pd加权。

  2序列名

常见的序列名见如下列表,您直接套用就可以了↓

 

2.jpg
  对序列名的流动补偿解释

流动补偿用“_r”来表示,如果无流动补偿,而序列命名中无“_r”。而流动补偿又分下面几种情况:

_r: 完全流动补偿(在读出及层面方向均进行流动补偿)

_rr:仅在读出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

_rs:仅在层面方向上进行流动补偿

_rd:利用交互的重复时相及去时相检测来进行的交互存取采集

  3B或R

B的涵义是刀锋技术,R的涵义是快速恢复。

  4后缀

序列名之后的后缀一般是“_”形式,下面列出常见的一些后缀↓

 

3.jpg
  5维数

维数指的是二维或三维,相应的简写是“2d”、“3d”。

6对比数

对比数是指回波数目,大部分情况下是1,也有一些双回波的为2,小编见过最恐怖的一个序列竟然有16个回波!

  7数字

在不同的序列中,_数字代表着不同涵义。在快速自旋回波及平面回波自旋回波序列中,“_数字”为加速因子;在时间飞跃(TOF)法MRA序列中,用“_t数字”表示倾斜优化非饱和激励技术(TONE)的百分比(TONE ramp)。

  8扫描方向

扫描方向有如下三种:Tra(横轴位)、Sag:(矢状位)和Cor(冠状位)。